医疗服务城乡差距大,农村医护人员不足
整体上,医疗资源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或人口稠密地区。近年来,医疗卫生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大。从医院数量来看,2022年人口大省山东(2666所)、河南(2470所)、四川(2465所)、河北(2423所)、江苏(2087所)排名前五,较2019年都有不同程度增长。从三甲医院数量来看,除人口因素外,医疗资源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2021年末全国三级甲等医院1651所,广东(130所)、四川(129所)、山东(107所)三甲医院数量排名前列。
图1 2022年各省份医院数量
资料来源:各省份统计局、粤开证券研究院
从人均医疗资源来看,每万人床位数领先的是东北地区,广东医院较多但人均床位数和人均医护人员数较低。根据各省份2023年统计公报,东北和西部地区人均床位数增长较快。分省份看,黑龙江(90张)、四川(85张)、甘肃(83张)每万人床位数排名分列前三,而北京、上海、浙江等人口密集地区每万人床位数排名靠后,广东每万人床位数不足50张,排名最后一位。东部沿海省份医护人员一般较为集中,北京、上海、浙江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157人、103人、100人,但广东、福建人均医护人员指标较低,分别仅有77人、78人。分城市看,35个大中城市中,北京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达52.6人,位居第一;上海、广州、深圳三座一线城市,人均医生拥有量均排在全国中下游水平,深圳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仅26.7人,排名最后。
医疗条件城乡差距明显,农村人均医护人员数量大幅落后于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数据,我国城市、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102人、66人,城市是农村的1.5倍。分省份看,广东、福建、江西、辽宁、西藏农村人均医护人员远低于全国水平,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人、55人、55人、54人、46人。西藏、山西人均医护人员数量城乡差距较大,城市人均卫生技术人员相当于农村的3.3倍、2.0倍。
图2 2022年各省份城市与农村人均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资料来源:各省份统计局、粤开证券研究院(注:北京、天津、上海无农村数据) |
基础教育资源有短板
从教育经费看,山东、河南人口大省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排名靠后。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4847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39257亿元,包括中央财政教育经费5716亿元。从地方层面看,2022年,山东、福建、广东教育经费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位列前三,分别为21.4%、21.0%、20.8%,北京、上海教育经费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仅为15.5%、11.6%。北京、上海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分别为6.22万元、4.23万元,分列全国第一。与中央直属高校接受中央教育经费较多有关。而人口大省山东、河南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仅1.80万元、1.54万元,分别排名第23位、第29位。小学教育阶段,北京生均教育经费3.59万元,位居第一;而河南生均教育经费仅0.73万元,位居倒数第一,仅相当于北京的五分之一。
图3 2022年各省份高等教育与小学的生均经费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教育部、财政部、粤开证券研究院
从高等教育来看,高等学校数量的分布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2022年,高校数量排名靠前的省份为江苏(168)、广东(161)、河南(156)、山东(153)、四川(134)、湖北(130),靠前的都是经济大省。而西北、东北、西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较为落后,每十万人口中平均高校在校生的数量也表现为东多西少。排名前列的省市依次是天津(5428)、北京(5397)、吉林(4989)。
图4 2022年各省份普通高校数量
资料来源:教育部、粤开证券研究院
从基础教育看,福建、广东、安徽等中东部省份教师资源相对稀缺。以生师比衡量,2020年,东北省份、北京、上海小学的生师比普遍低于15,教师资源相对丰富;而福建、广东、安徽小学的生师比排名靠后,分别高达18.0、17.6、17.4,基础教育师资与其经济实力未能匹配。初中阶段,东北三省初中的生师比处于10以下,而广东、福建初中的生师比分别达13.8、13.5,排名靠后,师资相对紧张。
从住房看,大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相关设施更新需求较高。近三十年以来,随着商品房市场发展和棚户区改造的推进,我国居民住房品质逐步提升。但一些城市尚存在较多结构不安全、设施不完善的老旧小区,房改早期的新建住房也到了建筑维护、设备更新的关键时期。
一是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集中,建筑与配套设施更新需求较高。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城镇家庭中,在2000年之前建成住房的居住户数占比多达31.3%,在1990年前建成住房的居住家庭户占比11.6%。上海、北京、天津、辽宁、广东、浙江在2000年之前建成住房的居住家庭户占比分别为47.6%、39.8%、39.6%、38.2%、35.3%、35.0%。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黄浦区、广州市越秀区居住在1990年以前建成住房的家庭户数占比分别高达56.7%、46.2%、46.5%。2024年,住建部明确将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未来还要研究将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改造等有一定收益的城市更新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
二是一线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停车难,停车位缺口大。根据《城市停车规划规范》标准,50万人以上城市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应控制在机动车保有量的1.1倍至1.3倍之间。但大城市实际备案停车位数量未达标,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立体停车场规划缺乏、停车充电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停车难”持续困扰城市发展。一线城市中,上海、广州停车位相对充足,北京、深圳停车位则很紧张。根据运输管理部门统计,上海、广州2020年的各类型停车位总数分别为534万个、293万个,停车位与汽车保有量之比分别为1.14:1、1.04:1。北京、深圳各类停车位总数与汽车保有量之比均处于0.6:1左右,居住区的车位利用率日趋饱和、车位严重不足、公共车位利用仍有待提升。
图5 2020年各省份城镇家庭居住在老旧住房的户数占比
资料来源:全国人口普查年鉴、粤开证券研究院
从市政看,东部地区一线城市市政管网密度高于其他地区。根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信息,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城市和县城燃气管道约105万公里,供水管道约127万公里,排水管道约102万公里,供热管道约48万公里。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密度高,地下管网改造的任务更加艰巨。根据住建部统计,上海2022年城市建成区每平方米公里供水和排水管道合计50.17公里,远高于全国城市管道密度(27.22公里);北京每平方公里燃气管线密度达21.8公里,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公里)。
图6 2022年末分省份城市供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密度
城市更新相关投资是未来政府基建投资的重点。我国城市发展已步入存量更新时代,城市更新通过维护、整建、拆除、完善公共资源等方式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既包括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城区的公益性市政工程,也包括城中村改造、危旧住房改造等居住环境的改造项目。根据新华社2024年7月19日转引住建部数据,全国城市更新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6万亿元,包括实施完善社区建设、更新改造老厂区、老商业街区、建设和改造医疗、体育、教育、文化设施等项目超6.6万个。根据住建部《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规模从2001年的2352亿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2.33万亿元,年化增速超12%;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占固定资产投资约4%,未来有望大幅提升。
未来基建投资趋势与四个方向:与人口流动、人口结构、经济增长潜力、安全挂钩
从总量看,我国人口高峰已过,新增基建投资强度或将转弱,城市基础设施将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国际经验显示,随着人均GDP和城镇化率的提升,新增基建投资强度将逐渐下降。以政府投资(公用投资)与GDP的比值衡量基建投资强度,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建投资高峰,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最高达7.2%,而70年代开始一路下滑,一路降至1978年的4.2%,近年来稳定在3.5%至4.0%之间。日本20世纪70年代是基建投资高峰,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80年代开始退坡;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基建重新反弹托底经济,比重反弹至10%附近;2000年以后,基建比重一路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稳定在5%左右。
图7 中国、美国和日本政府公共投资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IMF ICSD数据库、粤开证券研究院
在结构上,基建投资布局要进一步优化,要充分考虑不同省市人口总量变动和人口结构差异,基建投入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是来自人口迁移的影响,要持续加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基建投资强度。2022年开始,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转负,人口迁移对区域人口的影响更大。2023年,全国仅8个省份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人口流入地区有更多的新增基建需求,财政收入税基也更大;而人口流出地区老龄化趋势往往更严重,基建需求和财政支撑都相对较弱。从“七普”趋势来看,全国有16个省市的人口占全国的比例相比“六普”有所下降。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比例的下降幅度排名前三,中部地区湘赣鄂皖四省人口比例的下降幅度较大,广东、浙江人口增长较快,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上升1.1个、0.5个百分点。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基建投资需要适应中度老龄化社会的需要。一方面,老龄化加剧,适配新增人口的基建投资势必减少;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加剧财政压力,养老金缺口和医疗健康的财政支出会加大。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距较大,从老龄人口占比来看,全国有19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满足中度老龄化社会标准。东北情况较为严重,2023年辽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1.1%,达到重度老龄化社会标准,吉林、黑龙江分别达18.6%、18.8%,川渝地区和江浙沪地区老龄化率也较高。国家卫健委预计,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口占比将超过30%,全国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区域差异大,围绕老年民生保障的基建投资有望发力。
图8 各省份2023年末65岁以上人口老龄化率
资料来源:各省份统计局、粤开证券研究院(注:上海、广东等七个省份数据为2022年)
最后是人口城镇化进程步入下半场,对应城市基建增量需求放缓,但存量更新需求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245万人上升到2022年的932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则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23年的66.16%。伴随着快速的人口城镇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1996~2016年保持年均增幅超过1.4个百分点,此后开始呈现下降态势,2021年首次低于1个百分点。预计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将继续呈现放缓趋势,与城镇化增速直接相关的住房建设、城市道路、社区设施建设也将会面临调整。根据各省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2023年,除了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超过50%。上海、北京、天津城镇化率超过了80%,达到高收入经济体城市化水平;广东、江苏、浙江、辽宁、重庆、福建五省份城镇化率处于70%至80%之间,达到中高城镇化率水平。未来我国城市建设将从增量建设逐步转向增量建设与存量更新并重的时代。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未来基建投资有必要沿着四个方向推进:与人口流动、人口结构、经济增长潜力、安全挂钩。
人口流动规律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聚集,基建投资要避免“人口流出地浪费、人口流入地不足”的结构性问题,要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服务。人口流入地区基建仍有发力空间,在城市交通、邮电、水利、环境等硬件设施加大力度补短板,公共服务也要优化为常住人口增加便利,释放新型城镇化投资潜力。
第一,大城市加大市政道路建设投资力度。根据《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北京、上海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分别为8.0、5.0平方米,低于国际上现代化城市的道路标准(12平方米),也远低于全国城市平均值(19.3平方米)。2022年,全国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完成投资额8708亿元,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的28.1%,是城市市政投资的最大领域。城市道路与桥梁建设规模较大,对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资的带动效应强。
第二,大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带来增量基建投资空间。发展轨道交通鼓励绿色出行也是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方式。现有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仍有不足,重线路而轻路网,重建设而轻运营,未来还有优化提升空间。一是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里程较高,密度有望继续提升。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3年末,31省份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合计超6100公里(扣除已建成运营线路里程),构建高速度、大运能的城市轨道交通网能够带动增量投资。二是既有城市轨交线路改造升级需要持续投入,目前至少有10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已运营15年以上,未来还有更多城市和线路面临改造任务。三是未来对绿色装备、智慧运营的要求提升,都会带动投资需求。
第三,大城市配建停车场和公共停车位设施投资有望加大。北京、深圳等城市停车泊位数量与汽车保有量不匹配,停车难问题长期困扰城市发展。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目标到2025年,全国大中小城市基本建成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未来大城市要科学合理调整老城区和新城区规划,适当提高配建停车设施标准,支持老旧小区厂区扩建配套停车场,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带动信息化投资增长。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治理效率、统筹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抓手,人口持续流入的超大特大城市应用前景广阔。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预测报告称,2024年中国智慧城市信息通信技术(ICT)市场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9508.8亿元人民币,2027年有望增长至1.18万亿元。
未来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是老龄化和少子化,与之相关的医疗养老和教育等需求与过往将明显不同。其中,老龄化率上升,医疗、养老领域投资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大幅上升,少子化的趋势和人口数量红利转向素质红利的要求,意味着教育机构数量合并、质量提升的需求上升。
第一,医疗护理、养老服务需求持续提升,未来健康养老机构相关设施投入增加。根据民政部《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2025年要实现900万张以上的目标。
第二,社区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激发新的投资,未来老年宜居环境改善、改造增设养老社区服务设施仍需要大量基建投入。
第三,根据人口流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增加常住人口可享受的公共服务项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安居落户。中央财政资金、建设用地指标要向人口流入地倾斜,支持建设基础教育校舍、保障性住房。公共教育与人口变化相协调,根据常住人口规模调配各地师资。加大人口流入地的教育经费投入,支持随迁子女就近在公办学校就读。
基建投资要与提高国家经济增长潜力挂钩,通过基建投资既从供给端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又释放消费需求。从供给端看,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基建新能源等乃至基础研发相关的投入,提高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从需求端看,加大对社会领域的投资,有利于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推动新型城镇化,释放居民的住房和消费需求。
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基础设施投资是新基建的重点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基建热度高涨。其中,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根据国家发改委预计,“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中心投资将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累计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3万亿元。
第二,发展能源和交通融合类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建设配套充电基础设施、推动车桩协同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环节,不仅有助于节能减碳与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也有助于推动传统汽车产业升级。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但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服务不够均衡等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到2030年要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两区”(居住区、办公区)、“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是城市充电网络建设重点区域。未来充电桩数量有望高速增长,“找桩难”“公路充电难”等问题有望有效缓解。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完成949.5万辆,增长37.9%。保守估计,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保持10%的增速。车桩比按照2:1测算,将新建充电桩2900万个,按照单个充电桩造价1.5万元计,将带动投资规模超4350亿元。
基建投资要有利于实现更加安全的发展、推动“平安中国”建设,既保障经济和民生安全,又保障非经济安全。新中国成立已75周年,诸多城市建设已进入到增量建设与存量更新并重阶段,城市地下管廊、燃气管道老化、老旧小区和老旧住房占比逐步提高,相关的基建有必要加强,以应对极端自然灾害和人口规模集中产生的安全隐患,保障民生安全。
第一,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建设潜力较大。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里子”工程,同时容纳城市燃气、热力、给排水、电力等城市地下管网集中铺设,不仅事关重大公共安全和民生保障,还有助于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根据住建部统计,2022年,全国城市供水、供热、燃气、排水、综合管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合计3551亿元,占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的16%。住建部要求2024年全年要改造老旧管道10万公里以上,2025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国家发改委10月新闻发布会披露,未来5年全国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各类管网总量预计将达60万公里,总投资需求4万亿元。
第二,水利工程也是城市基建守护安全的重点方向。治理城市内涝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安全工程。最近三年,旱涝天灾频发,一些中东部省份洪灾受损最严重,城市水利工程和防洪设施领域投资相对不足。2023年以来,多个省市水利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十四五”期间水利项目数量明显增加。未来水利设施维护投资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支持力度,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完善城市雨水管渠系统,降低城市内涝和自然灾害风险。
第三,完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根据《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676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新能源产业丰富了全球供给,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生产环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维持高位,持续带动千亿级别的投资。二是储能环节,风电、光伏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不稳定,需要“削峰填谷”的储能设施;随着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储能市场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三是传输环节,中国能源资源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带来了跨地区之间的能源输送需求,西部省份风电、光伏发电推升跨区域输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带动电力投资需求。